2022年养老金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方式将迎来大的转变,退休人员将彻底告别传统、繁琐的认证方式。这种新的认证方式被称之为“静默认证”。
事实上,今年已经有很多的省市实行了这种新的养老待遇资格认证制度。但仍然还有一部分地区的退休朋友们不太了解什么是“静默认证”,这篇文章就来聊聊这件事情,同时也将针对长期以来民众对于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其它方面的疑惑进行讨论。
一、新认证方式
传统主流的养老金领取资格待遇认证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手机软件认证,只要登录当地人社部发布的APP平台就可以进行认证;
第二,银行认证,部分地区支持这种认证方式,需要本人带着身份证和社保卡在银行的柜台去进行现场认证。
第三,社保经办机构认证,这也是现场认证的方式,需要本人携带相关证件前往当地的社保经办机构窗口进行认证。
第四,支付宝、微信认证,在这两个平台的主页进行搜索就可以进入认证界面。
第五,工作人员上门认证,主要针对行动不便或者瘫痪的老年人提供上门认证服务。
传统的认证方式要么是需要“跑腿”要么是极大地增加政府人力资源的负担。新型的人脸识别认证方式又常常因为认证人群数量庞大造成系统崩溃,或是“眨眼睛”“点头”“向左转头”等指令,老年人不易理解,必须寻求年轻人的帮助。
“静默认证”有效的规避了传统认证方式的种种阻碍,避免了繁琐的认证流程,极大的简化了办事效率。所谓“静默认证”就是通过建立跨部门、跨系统、跨层级的大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大数据的抓取比对实现系统智能化的自动认证。
只有在延期365天之内被大数据系统抓取到生存数据,就可以免于进行认证,不会造成养老金停发的情况。举个例子来说,退休人员在医院通过医保卡买药,平时上网进行网络购物,乘坐火车出行时刷脸进站等种种数据,都会被纳入数据库,系统进行比对之后,就会自动识别认证。
“静默认证”这种新型方式的兴起,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我国大数据技术的进步。大数据这一概率,最早是由未来学家托夫勒于1980年提出,我国的大数据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2013年,被称为我国的大数据发展元年,互联网巨头“BAT”纷纷在大数据领域加大布局力度,国家统计局也正式在这一年与11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截止2018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4384.5亿,预计今年,这一规模将达到8070.6亿。
所以,对于“静默认证”的有效性是不用过多担心的,大数据技术如今已经十分的成熟,在进行这一制度设计之前,政府一定是经过了很多次严苛的测试。
广大的退休朋友们要记得参与“静默认证”,如果没有被大数据抓取到生存数据,那就转而进行传统方式的认证。如果既没有参加“静默认证”,又没有参加传统认证的话,养老金会停止发放!
二、“静默认证”推出背景
“静默认证”在今年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多个省市也已经全面铺开了“静默认证”的方式。山东今年已经推行了“静默认证为主、网上自助认证为辅、人工实地核实为补充”的养老金领域待遇资格认证体系,发放了3010.69亿养老金,涉及职工754.17万人,“静默认证率”达到了99.9%,实现了全面覆盖。
江西省今年也开展了“静默认证”服务方式,截止今年7月底,全省已经有接近1/3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资格认证。并且将认证成功的结果通过短信告知的方式发送给了群众。
实行“静默认证”的出发点,不仅是为了方便广大的群众,更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做到资格的精准认证。养老基金作为老百姓的保命钱,如果持续存在资金异常流失的情况,将会对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产生极大的损害。
养老金的资格认证主要就是为了确认养老金领取者的本人状况,防止出现冒领的现象。传统的现场认证方式,极大地消耗了人力,庞大的认证基础人群中难免会有错漏的情况发生,甚至出现工作人员勾结社会人员进行骗保行为。网上自助认证方式的出现也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改善。
“静默认证”的出现更是对“骗保冒领情况”的一次颠覆。大数据科技的加持下,不法的行为将难以遁形,也为养老金的稽核工作带来了便利。传统的冒领行为有以下几种。
一是退休人员死亡,直系亲属没按规定的时间进行申报,继续领取养老金。
二是遗属人员死亡,直系亲属没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申报,继续领取养老金。
三是冒用他人材料或伪造人事档案参与养老保险,领取养老金。
四是退休人员被判刑或失踪,直系亲属没有报备,继续进行养老金领取。
五是伪造死亡证明,虚构死亡时间骗取养老金或骗取丧葬费。
六人虚构劳动关系,参加养老保险,骗取养老金的行为。
2011年5月,广东全省通过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查处死亡冒领农保787人,重复领取养老金471人,涉及的金额达5800多万。养老金的冒领一直是一个重灾区,也是“静默认证”诞生的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
据社科院2019年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测算,我国的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将在2027年达到累积结余的巅峰,并将在2035年彻底耗尽。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压力在未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果再加上冒领行为导致的资金持续流失,无疑将加剧养老金的收支压力。对于冒领行为进行制度设计进行预防,对于保护养老基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另外,长期以来,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与企业职工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也成为了老百姓经常抱怨的一点,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个领域。
三、养老金待遇差距大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实行不同的制度,显著的不同,也让老百姓称之为“双轨制”,从整体层面上来讲,“双轨制”实际上是一种歧视性的制度安排和设计。
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统筹的方法不一样,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由单位和个人按工资基数进行规定比例交纳,机关事业单位则是由财政进行全额支付。
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企业职工退休后,养老金由自筹账户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是由财政进行支付。
三是支付标准不一样,这一点是最显著的区别,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会比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水平高300%-500%。
二者养老金之所以在数额上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别,还是在于养老金计发的方式不同,公务员的养老金计发基准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基准为退休前的岗位工资加薪级工资。工作年限越长养老金替代率越高。
在这里科普一下,养老金替代率=某年度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同一年度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养老金替代率越高说明养老金发放额度越接近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保障性越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最低都在80%-90%。
而我们的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计发基础是社会平均工资,养老金替代率远远赶不上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据郑秉文测算,1997年我国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为76.8%,2008年,这一数据下降到了47.7%,意味着企业退休人员的工资涨幅还跟不上社会的平均工资涨幅。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数据,2006年我国企业退休职工的退休养老金为8087元,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养老金为16532元,前者还不足后者的50%。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的养老金上调是按照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乘以一个百分比进行计算的。这也意味着,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上涨金额要远远大于企业退休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工养老金的领先水平,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负担。而政府的财政收入最终又来源于个体和公司缴纳的税收,归根结底,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高退休保障,是全体纳税公民和企业所提供的。
这就会造成显著的社会不公平,老百姓长期以来也对“双轨制”的弊病怨声载道。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标致着养老保险“双轨制”的结束。
同时,在养老金上调的时候,也进行了相应的倾斜。对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由于其基本养老金数额大,所以在上调的时候会相应地调小幅度增长数额。
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国家层面主持的社会保障制度,维系运作的基础就在于公平性。如果公平性不能得到有效的彰显,就会导致国民普遍的不满,继而冲击制度的稳定性。对“双轨制”进行改革是一项符合人民群众期望的改革制度。
总结
2022年,“静默认证”方式将更加的普及,职工没有参加“静默认证”,但参加了传统认证方式的话是不会停发养老金的,如果二者都没有参加的话,养老金就会被停止发放。
落实制度安排,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养老金资格待遇的认证不仅方便了广大退休群众,更极大地抑制了养老金冒领的行为,保障了养老基金的安全性。未来,我国的养老体系建设,将朝着更加公平化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9 山东培根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鲁ICP备19020051号-1